以唐代莲花纹瓦当为例浅谈古陶修复技术
2025-04-27 阅读次数:19 作者:王翔宇 王思睿(赤峰学院)

我国陶瓷有着长达万年的连续不断的历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非常丰富的科学价值与艺术内涵。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写道,“水火既济而土合”,这是对陶器工艺技术的高度概括。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石器时代。时至今日,陶瓷这一大家族仍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能完好保存下来的陶器并不多见,以至于后人无法全面地认识其本来面貌。要研究陶器这一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深挖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首先就要对这些破损的陶器进行科学的修复与高技术的保护。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古老灿烂的文明长期传承下去,以供后人参考。现以唐代莲花纹瓦当(下文简称“莲花纹瓦当”)修复为例,从修复技术方面展开论述,浅谈笔者对于古陶修复技术的理解,以期为我国古代陶器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1 修复方案的制定

1.1 修复理念

文物修复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和恢复历史文物的原始风貌和价值。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修复方案。在修复方案中要体现使用何种修复方法、何种修复材料,以及要达到的修复目标。修复方案的制定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和可逆性原则。我们要尊重文物的原始状态以及其上的历史信息,不要随意改变文物的风格与年代特征,修复后的文物也要能让学者或观众看出修复部位和修复时使用的材料。技术要有可逆性,以便后续能方便地去除修复部位,谨慎使用永久性的黏结剂。同时,要对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不良因素做出预判,科学设计出严谨的修复程序,尽最大可能做到“胸有成竹”。

1.2 修复前的器物概述与病害描述(图1)

莲花纹瓦当是一种古代建筑材料,用于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具有保护木制飞檐、美化屋面轮廓及对融雪雨水进行导流的作用。莲花纹瓦当的形状为圆形,直径为13.5厘米。其表面装饰着莲花图案,边缘宽平。内圆饰浮雕八瓣莲花纹,莲瓣圆润饱满,中间为同心圆的莲蓬,内有突出的7颗莲子,莲花瓣之间有由凸起的直线与倒三角组成的界墙,这是唐代莲花浮雕瓦当的典型样式。莲花的花瓣、莲蓬等细节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莲花纹瓦当的用料、造型、生产工艺比较普通。通过研究此莲花纹瓦当,可以了解唐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建筑技术水平,也能反映当时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按照《WW/T0056-2014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陶质文物》标准,从文物病害的属性分类来看,此莲花纹瓦当的病害共有物理性病害和化学性病害两种。莲花纹瓦当缺失较大,占总体近50%,重360.7克。上有5朵花瓣,莲蓬完整。其表面附着有大面积泥沙沉积物,边缘磕碰残损,背面凹凸不平,有三道较深的凹痕。经200倍电子显微镜观察器物,还能看到黄白色硬结物,表面有风化现象,推测损坏原因是在器物使用过程中或经埋藏产生的。从陶质文物病害活动性质来看,莲花瓦当的病害均为稳定病害,未见活动性病害。从断裂面和周围磕碰的损伤能看到此器物属于富含氧化铁的灰陶材质。此莲花纹瓦当的病害严重影响文物的完整性,使其不适合展览展示和长期保存,影响文物的艺术欣赏价值。

图片

1.3 修复计划的制定

按照《WW/T0023-2010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2—2010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对莲花纹瓦当进行病害评估、保护修复。对莲花瓦当进行取样留存、清洗,对缺失部位进行石膏补配造型、仿色、做旧,恢复完整外貌。依据现存莲花纹瓦当,使用造型油泥对现存部位进行复制做模,用石膏对缺失部位进行补配。干燥后打磨补配部位,使其外观与原器物相容相近。对缺失补配部位进行适当的仿色、做旧处理。修复前后要做好记录绘图和拍照工作,做到修旧如旧。选择稳定性、相容性、可逆性好的修复材料。在修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原器物的本体,不要让其受到损伤。

2 修复过程

2.1 

在陶器的修复中,常用到的清理工具有软毛刷、牙刷、硬棕毛刷、脱脂棉球、竹签、手术刀等。清洗液通常使用纯净水、5%草酸溶液等。经过前期细致的观察发现,莲花纹瓦当表面并无可溶盐类析出和生物病害,只有附着的泥沙及硬结物,因此并不需要进行脱盐处理。附着的泥沙与硬结物属于稳定病害,并不会对器物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反而可以为莲花纹瓦当增添一种历经岁月的古朴沧桑感,因此笔者决定予以保留,只用软毛刷笔轻轻刷去瓦当表面附着的浮尘即可。但对于残缺断裂面,需要认真清理,因为断裂面的干净与否,直接影响着下一步的补缺。先使用软毛刷笔刷去断裂面的灰尘,然后使用硬棕毛刷施加适当的力度再次清理,最后使用脱脂棉球蘸纯净水对断裂面进行反复蘸洗,直到洗不出来黄色污垢为止,自然晾干。

2.2 补缺(图2)

陶器的补缺材料众多,如石膏粉、环氧树脂、环氧树脂调配滑石粉的环氧面团、白水泥等,不同的补缺材料补配后的质感和效果也不相同。甚至还出现了对文物进行3D扫描后直接打印出残缺部位的新材料。对于莲花纹瓦当,经科学评估后,笔者认为应当使用石膏补配。首先,缺失部位面积太大,若使用环氧类材料补配,使用量较大,这会导致环氧补缺材料体积过大,固化时间不均匀,往往会出现外部固化而内部柔软的现象;其次,环氧类材料固化后硬度过大,对于致密的瓷器补缺来说刚刚好,但是对于陶器这种疏松多孔、密度小的材质来说,固化后的石膏材料与陶器有着更好的相容性,石膏也是大多数陶瓷文物修复师的常用材料;最后,石膏材质易打磨,补配好的位置必定会与原器物有差异,使用砂纸打磨时间短,大大降低了原器物受伤害的概率。

图片

确定了补缺的材料后,就该进行补配部位的造型制作,这里笔者使用翻模造型法。要想使修复后的部位与原器物别无二致,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原器物表面进行翻模。翻模常用的材料有硅胶、牙科蜡片、石膏、油泥和树脂等。硅胶的柔韧性好、流动性强,能够完美地贴合待复制的器物表面,甚至能复制出头发丝般细致的纹理。但因制定修复方案时确定要保留莲花纹瓦当表面的泥沙附着物,因此本次不使用硅胶翻模,因为固化后的硅胶会将泥沙粘下来,并且会留下硅油痕迹,损伤莲花纹瓦当陶胎本体。牙科蜡片使用方法便捷,使用热风枪稍稍加热,即可使其软化变形贴合器物表面,但其仅适合小面积的补缺造型。石膏和树脂类材料固化后材料强度大,韧性不足,不会产生任何变形,仅适合有大弧度表面器物的翻模,如碗、盘、瓶等。综上考虑,笔者选择使用油泥进行翻模造型,因为本次需要制作的是一种类似嵌合式的模具,油泥固化后可以大力掰开,留出一定的间隙,能将器物安全取出后再按压回去,保持造型大体不变。

根据补缺部位的大小,笔者选择使用2片油泥作为本次翻模的模具原材料。准备一盆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将油泥浸入水中60秒,待油泥软化后取出。将2片油泥叠放挤压,成为一个整体,随后擦干油泥表面的水分,将油泥用适当的力按压在莲花纹瓦当的花纹面,用手指戳压莲花瓣的间隙,确保将纹饰完美

复制下来,最后将油泥按压覆盖在瓦当的边沿位置,以确保灌注石膏时不会流出。待油泥模具冷却变硬后,缓缓将模具从器物上取下。检查模具,清理表面污渍。将脱模剂均匀地涂抹在模具的内表面,翻转模具,使其完美扣合在待补缺的位置。注意将模具与器物接缝处按压紧实,防止稍后灌注石膏漏液。将器物与模具整体放置平整,接下来取适当的石膏粉,在橡胶碗中加水按照正确比例调制,把调好的石膏倒入模具中,静待固化干燥。固化大约半小时,完全硬化大概2小时。2小时后将模具缓慢取下,用手术刀和砂纸修整补配部位和原器物的接合面,让其平整。待其完全干燥后才可进行着色步骤,自然条件下干燥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也可以使用热风枪来加速这一过程。

2.3 作色与做旧

作色与做旧是修复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众多文物修复工作者公认的最难的一道工序。作色需要文物工作者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同时还要有最基本的辨认颜色的能力。作色是一种特殊的绘画,它决不允许修复者独自创作,只能根据器物本身的颜色进行模仿参考。对于此件莲花纹瓦当,首先笔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判断其属于单色灰陶,发色原理是富含氧化铁的陶土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表面还有土黄色的泥沙硬结物,这是在土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受到土和水的共同侵蚀留下的颜色。这种颜色与器物本身的灰陶颜色交替出现,不均匀地分布在器物的表面,产生了“旧”的感觉。此外还有一些少量的灰白色硬结物浮于表面。所以我们在作色时,不能忽略这一点。照此判断,在作色时要分层进行,立体作色。作色的顺序是灰陶色—土黄色—灰白色。

有了以上对于器物颜色的具体认知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调色。颜料的选择非常关键,常见的有机颜料,是提取自植物或动物的汁液;无机颜料是取自具有天然色彩的矿石,经细腻研磨过筛而制成的。此外,还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颜料—丙烯颜料,也是在古陶修复中常使用的颜料。丙烯颜料色彩鲜艳、饱和度高,理论上仅使用五种颜色(白色、湖蓝、玫瑰红、柠檬黄、黑)就可以调制出任何需要的颜色(简称“WCMYK五维调色法”,杨柳先生首创)。丙烯颜料还具有速干、稳定性强、与石膏相容性好等特点。本次对莲花纹瓦当的补配选择使用丙烯颜料

在调色方法的选择上,笔者使用WCMYK五维调色法,此方法符合色彩科学原理,可满足文物修复工作的需要。调色操作时,调出的颜色要比原器物的本色略浅,在涂抹颜色时要遵循“少量多次”的操作原则。例如先涂抹灰陶色,可以涂抹三至五遍以上,这样调出的略浅的颜色经过多次的叠加,就与器物原色一致,并且“少量多次”的涂抹能使颜色更为均匀,远比涂抹一遍的效果要自然。在做完底色的灰陶色后,接下来要对器物进行做旧处理,即涂抹土黄色。这种土黄色并不是简单调制土黄色就可以,而是要做出具有泥土颗粒质感的三维立体颜色。笔者选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出土的墓砖夹缝中的黄色泥沙土,经研磨过筛后,与刚刚调制剩余的灰陶色丙烯颜料混合成颜料泥浆,使用经磨毛处理过的毛刷,凌乱不规律地点涂在灰陶底色上,最后捏一些黄色泥沙土撒在器物表面,待其干燥即可。由于丙烯颜料具有牢固的附着力,干燥后的泥土可以很好地附着在做旧部位,仔细观察也难以辨别其与真正硬结物的区别。原器物与补配区域的接缝处要妥善处理,使颜色过渡自然。最后观察原器物莲花的花瓣位置泥土附着物较少,可能是其凸起的结构造成该部位与其他物体接触较多,为保证补配部位与原器物的一致性,笔者使用硬毛刷将补配部位莲花花瓣处的泥土刷掉,最终使补配部位与原器物一致。因为文物修复需要遵循可识别原则,对补配部位的背部,笔者做了留白处理(图3)。

图片

3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莲花纹瓦当进行修复研究,从前期科学设计修复方案,到与具体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对此类文物做出了较好的修复展示,为古代陶器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一些实践经验与建议。

本次修复工作按照修复计划执行,莲花纹瓦当修复后重量为527.1克,经过修复后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满足研究、展览等需要,提高了原器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器物的原始风貌,造型与纹饰无不体现出唐代艺术的庄重与大气。莲花纹瓦当的艺术风格与唐代的整体艺术风格一致契合,是唐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唐代的艺术与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考古学者确定古建筑年代与历史背景。

修复时,笔者针对莲花纹瓦当的病害对症下药,针对具体问题设计科学的修复方案,选择适合的修复材料。莲花纹瓦当背部未做作色和做旧处理,做到新旧区分的可识别性。使用的石膏补配材料也可以轻易地从补配部位取下,具有可再处理性。

最后为该件文物定制单独的防震缓冲包装,在文物专用储藏柜保存。每隔两个月检查修复部位的变化情况。必要时使用干燥纯棉软布擦拭,远离化学物品。在18~25℃、50%~65%湿度环境中保存,在18~25℃、55%~60%湿度环境中展出。

陶器,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与人类文明的结晶,它承载着古代先人的智慧。陶器的修复更是倾注着广大文物修复者的技艺与耐心。然而,修复工作并不是终点,我们要更加地珍惜这些珍贵的文物,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让它们继续在历史中闪耀。让我们广大修复者共同努力,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柳.文物保护修复调色原理、材料浅析[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S2):13-15.

[2]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来源期刊:《文物鉴定与鉴赏》/(文保圈)